1、《大乘百法明门论》天亲菩萨造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如世尊言。
【资料图】
2、一切法无我。
3、何等一切法。
4、云何为无我。
5、一切法者。
6、略有五种。
7、一者心法。
8、二者心所有法。
9、三者色法。
10、四者心不相应行法。
11、五者无为法。
12、一切最胜故。
13、与此相应故。
14、二所现影故。
15、三位差别故。
16、四所显示做。
17、如是次第。
18、第一心法。
19、略有八种。
20、一眼识。
21、二耳识。
22、三鼻识。
23、四舌识。
24、五身识。
25、六意识。
26、七末那识。
27、八阿赖耶识。
28、第二心所有。
29、略有五十一种。
30、分为六位。
31、一遍行有五。
32、二别境有五。
33、三善有十一。
34、四根本烦恼有六。
35、五随烦恼有二十。
36、六不定有四。
37、一遍行五者。
38、一作意。
39、二触。
40、三受。
41、四想。
42、五思。
43、二别境五者。
44、一欲。
45、二胜解。
46、三念。
47、四三摩地。
48、五慧。
49、三善十一者。
50、一信。
51、二精进。
52、三惭。
53、四愧。
54、五无贪。
55、六无嗔。
56、七无痴。
57、八轻安。
58、九不放逸。
59、十行舍。
60、十一不害。
61、四烦恼六者。
62、一贪。
63、二嗔。
64、三痴。
65、四慢。
66、五疑。
67、六不正见。
68、五随烦恼二十者。
69、一忿。
70、二恨。
71、三恼。
72、四覆。
73、五诳。
74、六谄。
75、七憍。
76、八害。
77、九嫉。
78、十悭。
79、十一无惭。
80、十二无愧。
81、十三不信。
82、十四懈怠。
83、十五放逸。
84、十六昏沉。
85、十七掉举。
86、十八失念。
87、十九不正知。
88、二十散乱。
89、六不定四者。
90、一睡眠。
91、二恶作。
92、三寻。
93、四伺。
94、第三色法。
95、略有十一种。
96、一眼。
97、二耳。
98、三鼻。
99、四舌。
100、五身。
101、六色。
102、七声。
103、八香。
104、九味。
105、十触。
106、十一法处所摄色。
107、第四心不相应行法。
108、略有二十四种。
109、一得。
110、二命根。
111、三众同分。
112、四异生性。
113、五无想定。
114、六灭尽定。
115、七无想报。
116、八名色。
117、九句身。
118、十文身。
119、十一生。
120、十二住。
121、十三老。
122、十四无常。
123、十五流转。
124、十六定异。
125、十七相应。
126、十八势速。
127、十九次第。
128、二十时。
129、二十一方。
130、二十二数。
131、二十三和合性。
132、二十四不和合性。
133、第五无为法者。
134、略有六种。
135、一虚空无为。
136、二择灭无为。
137、三非择灭无为。
138、四不动灭无为。
139、五想受灭无为。
140、六真如无为。
141、言无我者。
142、略有二种。
143、一补特伽罗无我。
144、二法无法。
145、大乘百法明门论《大乘百法明门论》,梵文 Mahāyāna-śatadharma-prakāśamukha-śāstra,世亲造,唐玄奘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在长安北阙弘法院译出。
146、是把《瑜伽论》六百六十法中最重要的提纲挈领点编成一百法,以一百个法门来造成一部《百法明门论》。
147、相宗传承瑜伽宗的传承,除了释尊与弥勒菩萨外,主要是无着与世亲二菩萨等。
148、无着菩萨系在佛灭后九百年顷,诞生于北印度,犍陀罗国,出家后证入初地,冯神通力上升兜率陀天,亲聆弥勒菩萨说法,悟得缘生无性的大乘空义,爰请弥勒菩萨于中夜降神于其中印度,阿逾陀国之禅堂,为说五论(即瑜伽师地论、分别瑜伽论颂,大乘庄严经论颂,辩中边论颂,王法正理论)。
149、无着菩萨又秉承弥勒菩萨所说之旨,造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经论、大乘阿毘达磨集论、摄大乘论等。
150、世亲系无着之弟,起初修学小乘,后受无着所化,归依大乘,并承无着之教,大弘大乘教法,名为百论之王,著有:摄大乘论释、十地经论、辩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等。
151、对中土更有莫大影响,因为世亲造颂后,有十大论师(护法、德慧、安慧、亲胜、难陀、净月、火辩、胜友、最胜子、智月)先后造释论以解释颂文,于是瑜伽宗风遂披靡全印。
152、唐代玄奘大师入印求法,即事师护法之门人戒贤,具得其师承。
153、返唐之后,翻传本宗经论,弘宣法相唯识之旨。
154、并杂揉十大论师解释唯识三十颂之论文,而成《成唯识论》,因而成立法相宗。
155、因此中土的法相宗,简言之,即是依五位百法,判别有为、无为之诸法,而修证一切唯识之旨的教法.。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