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在生活中感受点滴非遗,唤醒文化技艺与记忆。今天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遗产”包括以文物为代表的“物质文化遗产”和不落文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则是名山大川等大自然的馈赠。因为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更可见、更可感,因而我们更要凸显大相无形的手工技艺、传统习语、风俗表演、节庆礼仪,以及关乎人文地理和自然常规有关的知识与实践等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世代传承的非遗,才使得我们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瑰宝生生不息。
融于生活的吃穿用行……五年来,传承保护非遗,上海取得了相当的成果。
截止今年6月,上海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3项、市级251项、区级近800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20名、市级794名、区级近千名。列入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项目19项,市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80项,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2处。豫园灯会、江南丝竹、沪剧、评弹、独脚戏、精武武术、顾绣、竹刻、海派玉雕、海派旗袍制作技艺等上海非遗项目深受人民喜爱。
出行在路上,一幢幢蕴含石库门里弄营造技艺等建筑,连点成线,成为今天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海主会场活动上,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的16条“最上海”城市文脉微旅行线路的要素。从杨浦滨江水岸生活秀,到围绕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跑马总会)及国际饭店的“城市原点之行”,再到江南古镇,乃至“寻找上海之根”等游览路线。上海两个历史最悠久的老字号、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曹素功制墨技艺和周虎臣制笔技艺的笔墨公司实现了华丽转身,完成了全新基地—“笔墨宫坊”的重建开业。笔墨制作从封闭的车间中走了出来,走向了与旅游、文博、文创、研学相结合的非遗+文旅的全新空间,同时被认定为4A景区,成为上海首个非遗与旅游深度结合的体验点。所行之处,蕴含着传统的营造法式乃至手工技艺……
美食,是日常生活中最有共同语言的“台面”。南翔小笼、枫泾丁蹄、崇明老白酒、龙华禅食……融于各种手工技艺的上海非遗美食历史悠久、品类繁多,囊括了大部分市民熟知的老字号企业。去“小绍兴”点一客白斩鸡,到“功德林”尝一口金刚火方、再往城隍庙买一包五香豆……“与非遗同行 享非遗好物”2023上海非遗购物美食节于昨天起至6月30日举行。市民游客只需拍下非遗美食或非遗美食技艺上传至个人抖音账号,在描述中添加“#我是非遗美食推荐官”话题标签,同时“@非遗来了”即可参与活动。深谙上海本土文化的 “滑稽王小毛”、独脚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汝刚担任非遗美食首席推荐官。他会陪伴大家一同探寻魔都非遗美食,帮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深度体验非遗美食的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就是要与人民生活产生链接,发起“非遗美食推荐官”召集令,就是鼓励大家参与,并把参与和体验的过程记录下来。
创新,奔向国潮,是在活态传承——在生活中用起来、吸引年轻人的最好方式之一。“非遗新体验”国潮文创设计大赛、南翔国潮游园会等品牌活动颇具吸引力,同时以时尚方式打造豫园灯会、龙华庙会、朱泾花灯会、传统民俗迎新春等传统活动,推广国风、国潮、国货。以2023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民俗项目—豫园灯会为例,已成为传统文化与市民生活乃至社会经济发展融合发展的成功案例。今年豫园灯会的主题是“山海奇豫记”,主办方借助中国上古奇书的神幻想象,在豫园搭建了一个沉浸东方生活美学理念的灯火场景,52天灯会期间,累计吸引超过400万消费者前来豫园游园赏灯,同比2022年提升23%;商城总销售突破4.55亿,同比2022年提升42%,让广大市民重新认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迷人魅力,同时也有效地以传统节日带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教育,则是传承铺开的最好方式。也属非遗的戏曲,20多年前进校园,为更多的非遗项目进校园成功探路。上海大学、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等8所高校参与文化和旅游部发起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帮助传承人群“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五年来培训全国各地学员近2000名,名列全国前茅。依托研培计划平台,传承人群与高校在此过程中教学相长,创作、展示、回访活动广泛开展,陆续推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传统工艺工作站等重要拓展项目。
日常出行、共享美食,在悠闲生活中感受无形技艺创造的有形好物;创新国潮、教育普及,非遗传承人、设计师、教师等非遗圈内外人都在投身复原、再造蕴含传统文化精神的当代美好生活。由此,我们知道了来路,就此,我们也更明确了自身。(朱光 徐佳和)
标签:
06-11
06-11
06-11
06-11
06-11
06-11
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