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隆安文艺】家乡有座稻神山(历史文化)

发布时间:2023-06-04 09:50:13 来源:隆安电视台

【隆安文艺】家乡有座稻神山(历史文化)

家乡有座稻神山

文/陆富民

我可爱的家乡儒浩村有一座遐迩闻名的大石山——榜山,史书上多称金榜山或挂榜山,俗称岜雅。她位于隆安县城南面,紧挨着南宁至百色二级公路,距县城5.3公里;山东北与右江直线距离2756米,与南昆铁路直线距离1130米;东南与本村直线距离1632米,与罗兴江的直线距离为1880米。美丽神奇的榜山,自古就被列为岭南名胜之地和隆安县八景之一。然而没有谁能想到,随着2011年10月本村谷宏岭挖掘出多处大石铲祭祀坑,出土100多件文物之后,2012年12月,榜山一下子变成了神秘的“稻神山”,被专家们称“岜娅”,并认定为“目前发现的中国最大的‘稻神山’,稻神山一带是我国稻作文化中心的中心”,从此蜚声华夏,享誉国际。回想当年,振奋人心的消息轰动隆安,传遍八桂,我曾感到震惊和不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带着疑问,满怀期冀与深情,我踏上了回乡访古探秘之旅,透过了专家们的重大发现后,才豁然开朗,开始真正认识了榜山——稻神山神秘的本来面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隆安榜山(稻神山)。

(一)稻神山的前世今生

家乡美丽神奇的榜山如今变成了神秘的稻神山。神秘的稻神山的前身就是美丽神奇的榜山。如今的稻神山——昔日的榜山曾吸引历代众多名人雅士游客前来登临探访,她的盛名早已载入了光辉的史册。 

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曾到此游览,他在《徐霞客游记》中有详尽的记载:

“由其西南向行六里,又抵一石山下。其山自北遥望若屏斯列,近循其西麓,愈平展如屏。已绕其南,转东向行三里,其山忽东西两壁环列而前,中央则后逊而北,皆削崖轰空,三面围合,而缺其南。其前后有土岗横接东西两峰尽处,若当门之阈。其后石壁高张,则环霄之玦也。”“先是,按《百粤志》记有金榜山,合沓如城……”“余乃北向入山,半里逾土岗而下……既直抵北崖下,望东崖之上两裂透壁之光,若明月之高悬镜台也。又望西崖之上,有裂罅如门 ,层悬叠缀,若云扉之嵌空天半也。余俱不暇穷,先从北崖之麓入一窍。直自崖巅下极麓底,攀夹缝而上,止可胁肩,不堪寄傲。乃复层累下,出悬隙两重,遂望西崖悬扉而趋。其门东向,仰眺皆崇崖莫跻,唯北崖有线痕可攀,乃反攀倒跻,两盘断峡下而复上,始凌洞门……然峡壁峻削,从上望之,亦不能下,欲攀门内之隙,内隙亦倾侧难攀。窥其内渐暗,于是复从旧法攀悬下。乃南出大道,则所送夫亦自前村回,候余出而后去。”“乃东行五里,有村在路左,曰鱼奥(儒浩)。将入而觅夫,则村人遥呼曰:‘已同押担者向前村矣。’村人劳余曰:‘游金榜大洞乐乎?’余始知金榜即此山……”

《读史方舆纪要》(清代顾祖禹撰写)记载:“(隆安)县东南八里又有金榜山,俗曰岜雅,有岩有池,四塞如城,中多泉石,奇胜不一。”《万山纲目》(清代李诚著)记载:“金榜山在隆安县东十里,俗名挂榜山,又名岜野山。峭壁耸拔,有三层岩,可容千人。顶有石池,南麓有谷。从麓拾级而升,中有玉女井,上有明和洞。再上为雷坛,雷坛深处为飞云谷、白猿崖、横烟嶂、香炉峰诸名胜。”

民国23年(1934)年《隆安县志》(刘振西所著)记载:“挂榜山(即金榜山俗名岜雅),在县东南廿里,山势横列如榜,四面皆然,故名。峭壁丛拔,有三层崖,可容千人。顶有天然石池。其南麓一谷犹奇绝,从麓拾级而升,中有玉女井,上有明和洞,三层极深邃。再上为雷坛,雷坛深处为飞云谷、百猿崖、横烟嶂,香炉峰,皆名胜。崖石四塞如城,内有莲花塔,座踞一人,俗呼为稀夷先生。明嘉靖中,邑令姚居易题曰:‘第一洞天’。县诸生陈汝兴尝在岩中习先天道,所有一切花果皆其所种,至今犹存。厥后时隐时见,莫之所终,人皆以为仙去焉。”

新中国成立后所编《隆安县志》都同样有记载:“榜山位于县城东南的乔建镇儒浩村境内。山势四面合沓如城,横列如榜,旁立一峰,形似人像,名为‘贵人看榜’。西北面山腰有一大岩洞,洞中有洞(有三层岩洞),洞中有天(有三个穿山洞),可容千人;岩下是四山合璧,长有花木的园地,岩上有天然石池。南面山下有玉女井、明和洞、雷坛、飞云谷、白猿崖、横烟嶂、香炉峰诸胜景。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二月初六,地理学家徐霞客曾到此一游,并撰有榜山游记。”

隆安县志。

从史书记载可知,榜山是一座山岩四周围绕如城,十分神奇美丽的名山。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我有幸降生于榜山脚下那个古老的村庄里。早在孩提时代就开始听老人们叙说榜山的神秘故事,就开始跟伙伴们上山采摘野果,探奇览胜;长大成人后就开始在榜山放牛牧羊,耕田种地;就开始关注、研读榜山,收集相关民间故事传说,偶尔练练笔,写写些诗文,赞美宣扬榜山。然而,由于历史与时代的局限,当时尚未有人能够真正揭开榜山这座名山的神秘面纱。如今榜山却变成了更加神秘的稻神山,为何呢?迷惑不解的父老乡亲、同仁朋友,都关心这个话题,都想问个究竟。开始,我一时说不出个道道来。过后,才明白,事情原来是这样的——

(二)稻神山圣名的由来

家乡那座巍然屹立亘古不变的榜山,而今为何称稻神山?我想,其应缘于广西洛越文化研究会专家组到隆安县进行稻作文化资源普查的重大发现。

2008年5月,专家们接受了隆安县委、县政府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打造“那(稻作)”文化品牌的重托,开始了古洛越稻作文明的探秘之旅。经过深入考察,6月份发现了与榜山直线距离7300米的县林科所附近“直立茎并且成熟后不落粒”的野生稻,认定为栽培稻的直系祖先;发现了榜山附近的右江龙床贝丘遗址、大龙潭右江河段祭祀坛和博浪、儒浩村大石铲祭祀坛等一系列古代重要的稻作文化祭祀遗址。7月份(农历六月六)又发现儒浩及其附近村屯古老的稻神节(芒那祭),“芒”也是古洛越语,意为神,“芒那”即稻田之神,专家认为后来稻神被尊称为“娅”(壮语意为奶奶、祖母或老妇人)。认定榜山一带是稻作文化祭祀的中心。于是,至12月份,确立了隆安为世界稻作文明发祥地和“那”文化之都的地位。

大龙潭遗址考古挖掘现场。

出土的石铲。

专家组考察我县野生稻。

乔建镇儒浩村六月初六“芒那节”民俗祭祀。

尤其是2012年9月,专家们在榜山南面考察发现了5000年前的古洛越大型稻作文化祭祀遗址群。认为榜山实际上是一座大石铲文化时代的岩洞葬遗址。知名稻作文化研究专家、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稻作委员会主任梁庭望,现场考察时认为,榜山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大的稻神山。而自古俗称“岜雅”的榜山,也从此被专家们称为“岜娅”了。其实,在我家乡,榜山的壮语名“岜雅”中的“雅”读如“牙”,而专家们却把“雅”读成壮族传说中的稻祖神娅王的“娅”,即“岜娅”,意为稻神山。因为在专家眼里,榜山原为一个天然形成的巨型人像,远古时代的洛越人把她当作稻神来祭拜,形成了一个中国最宏大的稻作祭祀遗址群。关于稻神山的地形,在专家组的考察报告中有具体描述:稻神山是一座山体为石灰岩的独立组合山脉,山的最高点海拔为227米,相对高度为122米,山的周边均为低矮土坡。稻神山整个山体形状酷似一个仰卧在大地上的女性躯体,“躯体”上有两个天坑形的凹陷。稻神山的“头部”就是俗称贵人看榜的“贵人峰”,这是一个孤立的山峰。稻神山的“四肢”就是稻神山的四条分支脉。稻神山的“头部”到“胯部”的直线距离为682米,“头部”到“双脚”的直线距离为1003米和907米,“双手”之间的直线距离为1056米。稻神山东南面的“胯部”是一个缺口形的山坳,有“之”形的小路直通山坳,较容易进入东南面的凹陷山弄,这一山弄就是山崖所围成的内城。“胯部”山坳就是这个城的东南城门,坳上如今还残留石垒城墙的痕迹。稻神山“躯体”上的另一个凹陷是直井样的天坑,悬崖壁立陡峭,难以攀爬进入。坑底为一个植被茂密的谷地,有高大的木棉树、野生芭蕉和蟠桃果树,景观奇特,可开辟为游览景区。专家们看到了稻神山的周边,土坡平缓,种植木薯、甘蔗、香蕉等旱地作物。稻神山南面约800米有一片沼泽湿地,靠近罗兴江边一带也多沼泽湿地。这里原来也是野生稻的滋生地。罗兴江沿岸是肥沃的冲积平原,是水稻产区。以稻神山为中心的罗兴江——绿水江——右江这一三江口冲积平原地区的壮族农家还保留着与水稻相关的“芒那祭”古老的节日习俗。壮语“芒”是鬼、魂、神之意,“那”是稻田。祭祀的时间是稻神娅王的生日和栽培稻诞生日。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到田间去祭祀。主要祭祀形式有祭田、祭大王庙、祭稻祖神、祭天求雨等。家乡稻神山下的人们,农历六月初六都过稻神节(芒那节),逐田鬼、赎稻魂、祭稻神,期盼田禾顺长,杨花抽穗,成熟丰收。隆重的典礼,古老的习俗,它发源于稻神山下的本村屯。传说鸟部落的女始祖娅王看到壮族先民常常食不果腹,就为之培养出稻种,并普及教授栽培和收割技能。其后,人们将她的生日六月初六作为水稻降生日,每年都在这一天进行祭祀。主要的一些仪式结束后,就举行百家宴。家家户户宰鸡鸭、做鱼虾、榨米粉、备醇酒佳肴,宴请远近好友亲朋生客,来者不拒,开门而迎,盛情招待,热闹非凡。事先都会备足供品,敬奉庙堂神灵和族祖家先后,再摆酒席。为增添节日欢乐气氛,村里还举行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如游园、球赛、棋牌赛、演节目、唱粤剧、对山歌等。主人客人一同观看,喜气洋洋。正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淳朴、热情、好客的稻神山人真诚欢迎来客!专家们认为,稻神山“这一地域的稻神祭民俗带有明显的原生性和独特性特征”。于是,神秘的“稻神山”从此闻名于世。人们都说,隆安县稻神山就是儒浩村的榜山,儒浩村的榜山就叫稻神山!然而,也许你会问,神秘的稻神山究竟还有多神秘呢?

(三)稻神山的“千古之谜”

稻神山无比神秘,稻神山的神秘,就在于她的历史文化之谜。专家们曾宣称,在所有的稻作文化遗址中,只有稻神山是最宏大最神秘的,其文化内涵绝非一般。我想,在成功探索与发现者的指引下,我们走进稻神山,就能揭开那一直披在她身上的神秘面纱。

其一,最早的洛越岜娅寨城。稻神山“四塞如城”,东南面凹凸的山弄当地壮名叫“内者”(其实,我家乡的壮语方言“者”读如“解”音,世代沿袭不变,下一句中的“者”音同),意为内寨城。村民们都将这个寨城口叫“百者”。专家们认为,这里确实是一座城。因为古洛越人及其后裔壮人历史上有以山为城的传统。这个岜娅古城只有东南面的山坳可入,是东南门。山坳上有三道残城墙,由不规则石块垒成,有的地方还遗留栅门柱洞的痕迹。山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一夫当关,万夫莫敌”。稻神山天然如城,应是洛越人最早的城池,也是“目前我国所发现的最古老的城池之一”。隆安县古有思龙县之称,据《隆安县志》记载,宋太祖开宝五年,将思龙县并入宣化县,明嘉靖二年,分宣化县地置隆安县(因龙与隆同音,寄意祈望兴隆安宁)。古籍记载:“思笼古城在如今的县城南面二十里,是开山洞而建”。(见《广西通志》“思笼县在府治西唐乾之后开山洞置宋开宝中归入宣化今化思笼乡。”“思笼”即“山弄之城”,“思笼乡在县治南唐置宋开宝五年入宣化……”思笼即思龙)稻神山称岜娅,本身就是稻作祭祀的对象,圣地的名声代代相传,成为了岭南名胜。难怪乎我国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旅游家徐霞客怎能不来寻访呢?

其二,大型古稻作遗址群。在稻神山及其周围的雷桑岭、雷宏岭、安吞岭等以大型山坡为中心的祭祀遗址,分布着众多的祭祀坛、祭祀坑、和大石铲残片及砺石残片散落点。这些遗址与龙潭、龙床、谷宏岭等祭祀遗址连成一片,组成了一个以稻神山为祭祀对象的“目前全国所发现的最大的祭祀遗址群”。其分布区内有稻神山、古寨城、祭祀石、祭祀坛、大石铲祭祀坑等堪称“大观园”的众多的稻作祭祀文化遗存,说明了稻神山是古洛越的神山和圣山;围绕稻神山密布着数不清的大石铲祭祀遗址,成为大石铲文化的中心,说明大石铲时代古洛越人把她当作稻神来祭拜。我记得家乡稻神山四周分布着许多直接以“那”(稻田)冠名的古老的洛越稻作文化地名。如:那贡、那马、那汪、那吞、那楞、那陇等等。周边村庄至今仍保留着独特的稻神祭祀民俗浓郁的稻神节(芒那节),尤其是家乡的“六月六”最具特色,早在2013年11月列为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及《壮族芒那节》传承基地。

其三,古稻作祭祀坛、雕塑群。家乡“安吞岭”有个以稻神山为祭祀对象的古祭祀坛,位于南宁至百色二级公路边的村口。我专程回到那个十分熟悉而久违的地方,反复审视专家们的考察发现。祭祀坛主体是一个有稻神、青蛙、稻谷等石雕像组成的雕塑群。石雕像位于祭祀坛的正西边,与坛中心的直线距离为46米。像高5米,底座长8米,脸朝着正东方。从正面看是一个有发髻的老太婆形象,“脸部五官清晰”,造型古朴。从侧面看是一个天鹅头状的石头,安在石底座上,“用白色的灰浆勾缝粘连”。石像的脸正对着坡上的大石铲祭祀坑遗址。“兽身鸟头人面的雕像和传说中的稻神形象吻合,显现是大石铲祭祀的对象稻神的造像。”石像的右侧有一排刻在雕像上笔画较粗犷简单而又无人认识的“文字符号”。也许由于年代久远,石像风化较为严重吧,从来人们只把它看成一块造型奇特的天然巨石,没有谁将它与壮族传说中的稻神娅王,即祖母王,这位带领族人发明了水稻栽培技术,被后人尊为稻神的鸟部落女王联系起来。此外,“安吞”则是本村壮语谐音,“安”是“岩”,“吞”是“石”,意为岩石,石头窝。稻神碑旁,那打磨成橄榄形凹痕的砺石碎块可能是稻神祭祀习俗中一种祈求丰收或人丁兴旺的仪式。同样,还有雷桑(意为高岭)和雷宏(意为大岭)的稻谷雕塑,与稻作文化有关的动物图腾,蛙、蛇、鸟、鱼等等石雕塑群。然而目睹、抚摸着这些石雕,我想,为何没有相关的历史记载和历史传说呢?父老乡亲们祖祖辈辈在石像旁耕种劳作,咱儿时常坐在光滑的石雕上看牛牧羊,在石雕群里追逐嬉戏,竟无人知道这些石头是人工雕凿的故物,以为是天然的普通的石头。专家们从石雕的造型、打磨的手法、周边的异物遗物来推断,认定“这些稻神雕塑群的制作年代应是8000年前的新石器早期,这也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历史最早的稻神祭祀坛。”

其四,雷宏岭古老神秘的传说。雷宏岭之顶距稻神山东南坳口山脚的直线距离为2730米,特别之处是东坡和南坡都发现了大量的石雕塑群。雷宏岭的位置较为独特,其西坡稻谷雕塑群位于西坡罗兴江边,石雕旁曾出土完整的大石铲。与雷宏岭、村居、田畴、江岸和雷桑岭连成一体,四周全是平野的稻神山,平地突起,与远处的山峦遥遥相望而不相邻。其周围的沼泽地里,依然长着茂密的普通野生稻种群。稻神山东北与右江直线距离为2756米,东南与罗兴江的直线距离为1880米。山下村前,宛如神仙飘带的罗兴江缓缓东流,与绿水江汇合,注入大河右江。这里,山水田园十分秀丽,景色迷人。她地处隆安盆地,远离南海台风和北方寒流,尤其适合种植农作物,是水稻生长的理想区域。据史料记载,早在500多年前,我家乡儒浩村的先祖们就卜居此地,并以“色好”(壮语为景色美好之意)作为村名,至今仍为儒浩村的俗称。而以“色好”谐音的俗称“塞坳”,更是一个古老神秘的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天,有一个远道而来云游榜山的风水大师,曾对稻神山及其周围的美景赞叹不已。他来到了村前罗兴江边,看见远处群山环绕,眼前雷宏岭塞住了河道,迫使东流的江水转向南流,不禁叹为观止,拍案叫绝:塞好,塞好!土生金,水为财,见水来,不见水去,塞得好,把全村的财富都留住了。这个事很快传开了,从此人们把稻神山下这个美丽古老的村庄儒浩叫做“塞好(壮语谐音为塞坳、色凹;正如徐霞客在游记中把儒浩称作鱼奥一样)”。雷宏岭的传说破解了古村名之谜,不仅如此,它那独特的地理位置,还给人们留下了一个至今永久不衰美好的民间习俗。自古以来,我家乡塞坳村民能歌善唱,男女老少都爱唱山歌(壮语称“叫潘”)。逢年过节,如三月三歌节、中秋节、春节、六月六芒那节,祭稻神、祭大王庙、祭天求雨、驱田鬼招稻魂,庆丰收、红白喜事、或农闲时都聚会歌唱;平日里,山上山下,村里村外,楼堂庭院,田间地头,树林果园,平野坡岭,路边河边,无时无地,歌声飘荡。闲居或劳作中的村民喜欢自唱或对歌,自娱自乐,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心灵的高尚。用歌声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赞美。借助歌声相互表情达意,喜结姻缘,广交朋友。常常是白天生产,晚上聚会对歌,有时连续几天,通宵达旦。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还懵懂无知时,便开始听妈妈唱山歌,跟着奶奶去听山歌;到了青春年少时,就开始学唱山歌,会唱山歌了。家乡的山歌反映了当时的民俗民风,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为何会有如此浓厚的山歌氛围呢?原来,雷宏岭上在解放以前曾有个隆安县著名的歌圩。这个歌圩被认为是来源于远古的稻神山祭祀习俗,是祭祀而形成的古骆越歌圩。现在看到的雷宏岭西坡稻谷雕塑群可以说是这一歌圩的重要标志雕塑,它正当着远近四方赶歌圩的人群从罗兴江上岸的码头。我想,家乡如若没有那座神秘的稻神山,也就不会有那个雷宏岭古老神秘的传说了。

(四)稻神山的文化魅力

稻神山是一个说不完的故事,稻神山是一轴赏不完的画卷,稻神山是一部读不完的旷世奇书。作为宏大神秘的稻作文化遗址,稻神山充满着无穷的时代文化魅力。稻神山地区是栽培稻的起源地,是古洛越稻作文明源头,她的地位已获得了世界学术界的确认。稻神山是洛越稻作文化的神山和圣地,是最珍贵的世界级的文化资源。具有丰富性、独特性、可视性、和易入性,尤其是她的神秘性,正如专家坦言:稻神山的稻作文化遗存多是稻神崇拜的文化遗存,带有神秘的文化色彩。一座山是一尊神,一块石是一个文物,一片庄稼地原来是一个祭祀神坛,一块刻有橄榄凹形的砌石背后有那么多的故事,加上稻神创造栽培稻的瑰奇传说,使人进入稻神山就像进入了神话世界,产生强烈的心理吸引力。因此,稻神山具有深远的开发意义。建设稻神山文化博物园,对于“中国那文化之乡”隆安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意义重大,这一开发项目成为广西乃至全国最有吸引力的投资项目。啊,美丽而神秘的稻神山,你为家乡的未来与发展增了光添了彩,作为儿孙,我为你骄傲,为你自豪,为你欢欣,为你祝福,为你歌唱——

榜山哟稻神山,你傲立苍穹横列如榜,白云缥缈雾茫茫。奇岩峭壁合围如城,朝出旭日暮落斜阳。林深鸟鸣猿猴啼,烛香炊烟腾绕山庄。啊,古老神秘的榜山;千年稻作“那”故乡。自古“那”人称榜山岜娅,神仙圣灵居住的地方。月光下,谷堆旁;老人常讲稻神娅王。垦荒稻种传承文明,养育生灵恩赐福光。啊,古老神秘的榜山;“那”乡稻神人敬仰。自古“那”人依恋榜山,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山脚下,峰顶上;名胜古迹早远扬。文物遗址彪炳青史,大石铲大祭坛稻神像。啊,古老神秘的榜山;“那”乡稻神人敬仰。

你的神韵风采, 引来了美丽的罗兴河绿水江。你的神奇故事,给人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你的情怀比大龙潭深,你的功德像右江水源远流长。榜山啊稻神山,“那”乡图腾放光芒。我们赞美,祈祷吉祥:年年岁岁谷丰稔,世世代代人安康。

我爱你,榜山——家乡美丽而神秘的稻神山!

标签:

上一篇:费莱尼中超对阵大连人共攻入5球其中4粒头球,比对其他对手都多 世界简讯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