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他在临安发小楼上听了一夜春雨,写下一首诗,绘尽江南春的神魄|独家焦点

发布时间:2023-05-01 10:09:47 来源:柳栖士

作者:溪月弯弯 来源:夜听古诗词


(资料图片)

作者:溪月弯弯,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南宋淳熙十年(1186),陆游62岁,他已经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闲居了五年。

这年春,陆游被重新起用为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按照惯例,赴任之前,他要先到京都临安(今浙江杭州)觐(jìn)见孝宗。

陆游骑着马抵达临安时,正飘着连绵的春雨。他住到了西湖边上的一个客栈里,等候皇帝的召见。

客居京华,身处小楼,听着淅淅沥沥的春雨,陆游久久难以成眠。

春雨是杏花烂漫的前奏,他想到一夜春雨,杏花又要在雨夜盛开,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又会传来卖花姑娘清脆的叫卖声。

夜雨初晴,陆游却没有心情出门,他已在此等候好几天了,不知道哪天能得到皇帝的召见。

百无聊赖的他随手拿过一张短纸,歪歪斜斜地练起了草书。阳光斜入窗格,他又独自在窗边玩起了分茶的游戏,看着沏茶时水面浮起的白色小泡沫,玩味鉴别着茶的等级。

陆游内心的情感真复杂啊,奈何只能劝慰自己不要感叹京华风尘,不要被眼前的烦扰所压倒。

那么与其在临安消磨时间,倒不如赶在梨花风起的清明节前,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

愁人的思绪有了喷发的出口,于是《临安春雨初霁》这首诗就诞生了: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01

初读《临安春雨初霁》,只觉得此诗婉约唯美,透露着别具一格的美好情怀。

如果不看作者,很难想象如此清新淡雅的诗作,竟然会出自慷慨激昂、金戈铁马的陆放翁之手。

因为在我们印象里,陆游爱国诗人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他的诸多诗作也以抒发报国之志为主题。

比如“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般的深沉悲痛之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这般的不失豪情之作;“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这般的迟暮苦闷之作。

除此之外,当然也有《游山西村》那样的淳朴纪游之作,有《沈园》那样的伤感追思之作。然而,《临安春雨初雾》这首诗笔调闲适细致,与陆游一贯的诗风都大相径庭。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是历来评家最为赞赏的名联。“小楼、春雨、深巷、杏花”这几个意象组合起来的画面是如此清丽柔软,意境是如此深婉绝美,给人以无限遐想。

一场春雨落下,江南便有了神韵。杏花则是这神韵中最富诗意的一抹图景,她不过分浓烈,也不过分素淡,美得刚刚好。

当“随风潜入夜”的如丝细雨和枝头闹春的娇艳红杏走入诗人的笔下,江南春的美丽便氤氲开来。

比如戴叔伦的“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陈与义的“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诗僧志南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些诗句极美,都写出“杏花春雨江南”的清新自然,但似乎都不及陆游这句诗隽永浪漫。

他的诗令人陶醉,心荡神怡。无一字写人,可那听雨的人和卖花的人,都已跃然纸上。无怪乎这句诗能被誉为“江南春的神魄被这十四个字描绘尽了”。

这首看似平淡的诗,愈品诗味愈浓,诗思愈远,诚如苏轼所说,是“发纤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

传说此诗后来传入宫中,宋高宗大为称赏,可见一时传诵之广。

02

细细品读完此诗,一幅细腻生动的场景瞬间浮现在眼前。

我们仿佛看到八百多年前临安那个春雨淅沥的夜里,年过花甲的陆游孤独地卧在榻上,辗转难眠,听着滴答的雨声不觉间竟听了一夜。

不大不小的春雨击打着屋檐和窗子,静夜的雨声别有一番韵律,融入了他无边的落寞和愁苦的叹息。

天微微亮时,这场春雨停了。清晨,陆游怅然地倚在临街的小楼边,向故乡的方向眺望。这时,不远处悠长又寂寥的小巷里,叫卖杏花的吆喝声传来。

风吹过窗台,拂动他花白的头发。他伫立窗边,看着热闹繁华的街市,心中悠远又深重的浓愁也已泛开。

陆游睿智的目光透过临安春雨后的盛景,已瞥见歌舞升平的繁华背后,隐隐显露出亡国的危机。

当下的临安纵然是暖风熏得游人醉,可却是贪图安逸地投降派当权,偏安的朝廷无意收复中原,诗人怎能不痛心疾首、扼腕长叹?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陆游素来有为国家做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愿,心里始终埋藏着尚未实现的报国理想,严州知府的职位又怎能符合他的期许。

国家正值多事之秋,现在他为了觐见皇帝,只能关在小楼里作书品茶消磨光阴,想起来真是又焦灼又可悲!

03

陆游出生于北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那是一个宋金混战的年代。两年后,金兵铁骑南下攻破汴京(今河南开封)。

接着,耻辱的“靖康之难”发生,徽、钦二帝被俘北去,一时间群龙无首。宋室在仓皇中一路南迁,是为南宋。

父亲在兵荒马乱里,带领全家一路向南逃难,辗转回到了故乡山阴。颠沛流离的逃难经历和家庭环境的熏陶,让陆游从小就培养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年轻时他就立下了“上马击胡贼,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

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陆游第三次参加科考,此时他已经29岁了。广有诗名的他位居前列,却意外地被当朝宰相秦桧除了名。

直到34岁那年,他才在老师曾几的保荐下步入仕途,任福州主簿。不久,调入京师,官虽不大,但终于有了实现抱负的机会。

然而陆游生活的南宋,始终是投降派当权的时代,他因主战常被贬斥罢官,报国理想屡遭受冷酷现实的扼杀。

直到48岁那年,川陕宣抚使王炎邀请他在幕中襄理军务,他的梦想才被点燃。有了报国尽忠的机会,陆游的精神奋发起来。

他一身戎装坚守边疆,为王炎出谋划策,和将士们快意征战。他接触了雄奇壮丽的山水,也感受了铁马秋风的戎马生涯。

可是,乾道八年(1172)九月,四川宣抚使王炎被调回京城。十一月的一个雨天,陆游也离开前线,骑着毛驴行走在崎岖的蜀道上,前往成都接受新的任职。经过剑门关时,他留下了一首广为人知《剑门道中遇微雨》: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在出任地方官期间,他时常感到愤懑,也时常遭到弹劾。于是,淳熙八年(1181),陆游再次请求罢免归乡,投闲置散一呆就是五年。

04

这一次,朝廷起用陆游权知严州。可是他已是62岁的高龄了,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早已消逝,壮年时的裘马轻狂也已走远。

他素以国事为重,以收复中原为志,严州知府一职与他的夙愿相去甚远,终难有大的作为。

即使一个衰朽残年的老人仍怀揣着壮怀激烈的梦想,可叹的是,他一生中的黄金年岁竟一去不复返了。

陆游迫于“圣命”,只得接受。 果然,朝堂之上,宋孝宗对临行的陆游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

言下之意就是让他只管做好本职工作,抗金之事不必劳烦。原来,孝宗只愿把他当作沉吟风花雪月的文人,而对他满腔的报国热情视而不见。原来,孝宗早已无意恢复中原,自己根本得不到重用。

美好的期待转瞬破灭,黑暗的现状仍需正视。陆游心中残存着的一丝期待,在现实面前落了空,泛起的最后一丝涟漪,也随春雨埋入土泥。

任是临安的春天再一派生机活力,诗人难言的苦衷和轻叹终究难掩。

皇帝的召见留给他的只剩惆怅,虽则他早就对现实有种无奈的观望,但真切感受到又是一场空时,陆游的一颗心确实又凉了几分。

这些年,奔走世路,他见惯了世态炎凉,官场腐败,尝遍了人间冷暖,个中辛酸。

宦海沉浮,他职位卑微却好谈方略,喜论恢复,早为当权者和投降派所不喜,屡受打击排挤。

世味淡薄,生活荒唐,只觉得做了一个长长的梦。梦醒来,朝局依然如故,官场依然如故,而自己已步入人生的暮年。所以,这次被再度起用,征召到京,陆游并未有多大欢喜。

京华烟雨,柳色如新,那醉生梦死的欢歌笑语里,分明笼罩着一层无形的迷雾,预示着未来的结局。陆游再不愿消沉颓靡,别过时,他挥一挥衣袖,没带走临安的一丝春雨。

05

陆游的晚年,依然爱听雨,他听过许多场雨。孤寂无眠的夜晚,淅沥的雨声是他最亲密的知己,回应着他或愁苦或激烈的叹息。雨声里,他一刻都没有停止对家国大事的关注,仍在思考南宋的时局。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是陆游68岁那年听的一场苍凉悲怆的雨。

“苜蓿花催春事去,梧桐叶送雨声来。”这是陆游73岁那年听的一场孤独凄凉的雨。

“梦破江亭山驿外,诗成灯影雨声中。”这是陆游81岁那年听的一场怀旧沉思的雨。

光阴百代,人生须臾。陆游在年复一年的雨声中回忆半生,夜雨冲刷着诗人积郁已久的痛苦和愤懑。

“可怜万里平戎志,尽付萧萧暮雨中。”岁月流逝,自然永恒。陆游一次次在雨声里,领悟着生命的脆弱,生存的困境。

生命的最后,他怀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遗恨,细数听过的每一场雨。

或许,他最怀念的应该是那年临安的杏花春雨……因为那时的他有过短暂的欣喜,也有过惆怅的诗意。

他不知道的是,那雨声、卖花声传响后世,洗去多少人心头的烦忧。多少人流连在他那个小楼听雨,深巷卖花的绝美意境中,不愿归去。

作者:溪月弯弯,愿用厚重作纸,清淡作笔,书写流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标签:

上一篇:环球热议:【机构调研记录】博远基金调研惠泰医疗、理邦仪器等4只个股(附名单)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