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肿瘤的基因突变,最出名的莫过于乳腺癌的BRCA基因突变。美国影星安吉丽娜朱莉因为母亲罹患卵巢癌,自己也检测出BRCA1突变,才在还没有检测到任何肿瘤时,就做了双侧乳房的预防性切除。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医院(福建省肿瘤医院)乳腺肿瘤内科刘健主任医师表示,乳腺癌虽然有遗传倾向,但遗传性乳腺癌只是少数,中国乳腺癌人群中,不到10%属于家族性乳腺癌,绝大部分乳腺癌还是散发性的。基因检测的意义更多是在于临床治疗上,定期体检才是早期发现的关键。
一家族三人罹患乳腺癌 类型各不相同
(资料图片)
“怎么也没想到,我们家族里竟然有3个人都患上了乳腺癌。”近日,周女士(化名)感慨说道。
家族中第一个患乳腺癌的是周女士的表姐,她30多岁时在一次例行体检中发现乳腺上有一个肿物,经医院确诊是三阴性乳腺癌,经过规范的手术、化疗、放疗后,目前已经完全康复。
一年前,周女士在右乳房摸到了一个小的肿块,自认为是良性的,“表姐确诊乳腺癌后我曾做过BRCA基因检测,没有突变,所以当时并没有太在意。”几个月后,周女士体检时,医生结合她的家族史和病理检查结果,确诊是早期HER2阳性乳腺癌,及时做了手术、化疗、放疗和靶向治疗后已完全痊愈,还保住了乳房。
“没想到不久前我堂姐也检查出乳腺癌,是激素受体阳性型的,现在正在治疗中。”周女士感慨:“都说家族性乳腺癌的大多是BRCA基因突变的,我家族患癌的三个人却都没有BRCA基因突变,每个人患乳腺癌的类型还都不一样。”
女性35岁就要开始注重体检
刘健主任介绍,乳腺癌发病可分为内外因两部分。内因主要有家族遗传、卵巢功能、生育与否、哺乳时间等。外因主要与长期雌激素摄入、肥胖、高脂饮食、吸烟、精神压力大、熬夜、儿童时期接受胸部放射线治疗等有关。
乳腺癌的发病风险中,遗传因素的构成比较低,与基因突变相关的乳腺癌比重也较低。虽然目前已经能够通过技术手段检测到诱发乳腺癌的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但是也无法准确判断个体的乳腺癌发病风险。也就是说,如果体内携带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发生乳腺癌的风险会相应增高,但也并不意味着,基因突变携带者一定会发生乳腺癌。
同样的,BRCA基因没突变也不代表不会患乳腺癌。“我国相关数据统计,乳腺癌群体中,只有不到5%的人有BRCA基因突变,有家族史的BRCA基因突变会多一些,但也仅为27%左右。”刘健主任说。
因此,想通过基因检测预测是否患乳腺癌并不准确,早期发现乳腺癌定期体检才是关键。刘健教授建议,女性从35岁开始,一年做一次乳腺超声检查。40岁以上的女性采用超声检查结合钼靶筛查。
乳腺癌早期如何筛查与诊断?乳腺癌目前有哪些治疗方法?又有哪些新技术?
正值医师节来临之际,福建卫生报《大医生开讲》直播携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医院(福建省肿瘤医院)的医生,于8月18日(周五)晚7点带来——关爱女性健康,远离“胸”险,一起聚焦乳腺癌的防与治。
关注福建卫生报视频号看直播
活动组织
主办单位:福建卫生报、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协办单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医院(福建省肿瘤医院)
天气小常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