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影视行业最具影响力的上市公司之一,博纳影业这些年创作出《长津湖》在内不少好作品,而创始人于冬的故事,同样具有代表性,并见证着中国电影的成长。近期,长江DBA毕业典礼在新加坡举行,包括于冬在内的近30位同学,与教授、老师们一同参加工商管理博士学位证书的授予仪式。
在当天下午的一场交流和对话中,长江商学院的李海涛教授与博纳影业董事长兼总经理于冬,就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新技术的影响及电影强国之路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作为长江DBA首二班同学的于冬,在本次对话谈到自己的电影之路时,显得有些谦虚,说他还是蛮幸运的,“我经历过电影体制改革的艰难时刻,但也生逢其时,赶上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资料图片)
▲(李海涛教授对话于冬同学)
1994年,于冬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北影厂工作。在不断学习的同时,于冬的才华也开始显露,并凭借出色的沟通能力,成为北影厂最年轻的科级干部。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市场正处于低谷,大众不买单,年票房甚至不足8亿元,一场电影一两个人看也并非什么新鲜事,而国产电影更是少之又少,长此以往就形成恶性循环。以1998年为例,仅一部《泰坦尼克号》,就拿到全国近一半的年度票房,而于冬想要拍摄巨制的心愿,也在此时悄悄发芽。
当时,恰值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之际,各行各业都在面临国有体制改革,影视行业同样如此。由于存在因发行机制不畅,从而造成生产脱节的观念,电影的转轨便从电影发行开始了。
这样的情况下,于冬从北影辞职,创办中国第一家民营电影发行公司——博纳,并获得广电总局的首块牌照,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过,由于缺少资金,于冬只得从低成本电影入手,靠着《说出你的秘密》《和你在一起》等影视作品,逐渐在圈内小有名气,也赚到了第一桶金。
此后,于冬逐渐滚大资本雪球,而想要拍摄“影响力巨制”的心愿,也一直刻在他的心里。2021年,博纳一部名为《长津湖》电影的上映,不仅刷新了中国电影票房的纪录,如果按自然年票房计算,甚至超过“跨年”上映的《蜘蛛侠》,成为当年的全球票房冠军。
于冬创造“奇迹”的背后,离不开其在长江DBA课程学习时思想的转变,也离不开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
▲(于冬同学在长江DBA课堂上)
就像于冬所说,“DBA的课程能让我们静下来,用学者的态度进行研究与分析,并客观为企业与行业的发展而思考。这十年也是我们在学习、实践,然后再学习的过程,不断挑战新问题,再带着问题回到实践中,为工作赋能。”
另一方面,在2019年,中国已实现100亿美元的票房,市场规模比于冬入行时增长100倍,银幕数量也从1800张增至8万张,超过美国一倍以上。不仅如此,中国目前故事片的生产能力每年突破1000部,同样成为世界第二大的电影生产大国,仅次于印度的每年1300部电影。
只有经历过低谷,才更知这些成绩背后的含义,作为中国电影改革与发展的亲历者,于冬的确生逢其时。在长江商学院的学习经历,让于冬体会到,拍电影时社会价值的重要性,他也期待着用更多类似《长津湖》的好作品,来回馈这个伟大的时代。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于冬看来,现在的中国人,已经离不开电影了。
“为什么电影院一开放,全国观众又涌向电影院,因为它变成了一种仪式感,根植于每个观众的生活中,他们有很多关于电影院的回忆”,对于大众的观影热情,于冬这样解释。
▲(电影《长津湖》画面)
电影院能够留住观众,需要好的作品,于冬在进入长江商学院就读后,也拍摄出除《长津湖》系列外,包括《红海行动》《中国机长》等不少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因为向往大海,所以汇入长江”,于冬最初与长江商学院结缘,是因为这条让他记忆犹新的招生信息,“来到长江,最大的感受就是视野的开拓,启发非常大”。
拍电影最重要的是情怀,这是于冬成功的一个因素,“没有情怀是拍不出伟大电影的,因为你的眼睛只能盯在商业运作上。电影不是历史书,它是一个故事,是一个艺术加工后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但通过电影,能让我们走进这段尘封的历史,成为对今天年轻人的一份鞭策”。
▲(电影《无名》画面)
在于冬看来,能拍出好作品的关键,还需要用心打磨。“电影不同于一般的制造业商品,具有文化属性,所以提出要三性统一,思想性首先是第一位,艺术性是第二位,然后是观赏性。拍电影的过程,也是对自己内心的交代。一部好电影就这样打磨出来的,也是这么拼出来的”,于冬以拍摄《长津湖》为例时提到。
票房虽然是衡量一部“好电影”的重要指标,但也并非全部。
就像于冬说的,“今天,有些艺术家们太追逐于功利了。中国电影留下了很多艺术瑰宝,有些电影不在于当时取得多少票房,而是很久后再回放时,能发现更多价值。博纳作为上市公司,应追求投资收益最大化,不仅要有规模化生产,还要有前瞻性的布局。同时我又是一个电影人,应该拍些不一味追求票房的电影”。
实际上,技术的进步,也是让电影院能够留住观众的一个重要原因。电影的发展离不开观影体验,也就是沉浸式现场感。“今天的电影院,拥有令人震撼的技术、画面、以及音响效果,足以让你在两小时内完全放掉所有的事,专心看电影,因此成为中国人一种新的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
此外,随着元宇宙、ChatGPT等概念的崛起,又会将电影行业带到一个怎样的高度,将更多观众留在电影院,让大家更离不开电影,同样值得期待。就像长江商学院副院长李海涛教授所说,“人工智能技术会颠覆很多的行业,但同样会带来许多新的发展机会。”
“中国已经是一个电影生产大国,但想要成为电影强国,还有一个很长的过程”。在于冬看来,电影强国有两个标志,首先是在本国市场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其次是本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发行量。
当下,中国电影产业还有“短板”需要补齐。
2021年底,国家电影局发布《"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不仅提出每年重点推出10部左右电影精品力作,每年票房过亿元国产影片达50部左右,还提到将在2035年建成电影强国的发展目标。这也意味着,在经历数十年的高速发展后,中国电影将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电影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识,于冬认为,“电影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且有世界语言的共性。如果未来,中国能够做出有世界影响力的电影,其实就是把中国的文化与价值观输出到世界,也让更多的世界观众看到今天中国的面貌。所以,文化强国首先是要成为电影强国。”
电影不仅是一个娱乐产业,更承载着价值观和人文理想。因此,需要包括于冬在内的电影制片人,在文化共性上寻找世界共性以及共同价值理念,用优秀的电影制作方法把中国电影拍好,向世界输出。“当强势输出电影文化产品那一天到来之时,中国电影已然实现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迈进”,于冬总结道。
于冬的观点,获得了李海涛教授的认可,“不仅是电影,随着2019年,中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民族自信就起来了,我们因此看到很多国潮品牌的崛起,这就是一种从物质到文化的民族自信的体现。消费是坡长雪厚的赛道,中国消费市场增长潜力巨大,不远的将来也必将诞生有世界影响力的消费品企业。”
▲(于冬同学论文答辩中)
其实,在长江商学院DBA博士论文答辩中,于冬的论文题目正是《中国电影强国之路:中国电影行业成功的关键条件》,并从实践的角度分析中国电影如何做得更强。在于冬看来,中国电影需要具备五个关键条件,包括多元化的IP开发,评级机制的建立,绿灯委员会的形成,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流媒体的科技创新,只要把握好这五个要素,我们离电影强国的梦想就不远了。
至于写下这篇论文的原因,于冬的解释是,“这既是对上课的总结,也是对自己最熟悉领域的一次总结。从来没有一个机会,让我能通过多年的实践,然后再学习、分析,最后形成有价值的观点,为行业发展提供经验,所以我非常珍惜这十年在DBA的学习过程,是一次宝贵的体验。”
实际上,过去不少西方电影,对于东方文化的解读,都有失偏颇。“他们是以市场为导向,需要讨好正在崛起的中国市场时,就会放些中国配角。但认为这个市场需要放弃时,就会用希望讨好的市场来诋毁你,这些都是为了市场导向,而这就是话语权”。
于冬的话不无道理,以前中国角色往往会成为“美国大片”的反派,但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崛起,他们通常换成了其他国家的人物。这同样意味着,随着中国市场占据全球市场的半壁江山,我们在主导拍摄时决定权也会更大,这同样有利于中国文化向世界的输出。
“未来,中美电影之间一定既有合作又有竞争。中国电影要想成为第二个好莱坞,不仅面临电影产品的竞争,更面临话语权的竞争。”中国想要完成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的转变,需要每一位电影人的努力。文化强国首先要成为电影强国,中国电影的发展史也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是一个不断学习与进步的过程,就像于冬在长江商学院的学习经历一样。
对于冬而言,长江DBA课程的经历是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让他体悟到,“企业家要为社会做更多贡献,要有家国梦想”的长江精神。李海涛教授也表示,“长江的发展和DBA项目的发展,与中国的发展一起走来”,而长江创办DBA项目的目的,就是要让中国最优秀的企业家在顶尖教授和学者的指引下,系统性总结与提炼中国先进的管理实践,形成源自东方、风靡全球的管理理念,并将这些中国洞见推向全球。
文 | 市界团队整理
运营 | 刘 珊
天气小常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