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雷达 > 正文

世界快看点丨易碎且昂贵,玻璃机身为何会成为如今的主流

发布时间:2023-06-28 09:07:12 来源:三易在线

前段时间,我们三易生活曾在多个内容中讨论了智能手机上那些“消失的技术/设计”。


(资料图)

在相关内容中,我们提到了智能手机电池造型、技术的变迁,以及它对机身外观、结构所造成的影响。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意识到,对于如今的主流智能手机来说,它们的外壳材质似乎并不完全是基于“实用”这个角度去进行的考量,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带有一定的不合理性。

是的,我们指的就是如今最主流、基于玻璃面板+金属框架,所构成的手机外壳。

玻璃+金属外壳,缺点可能比你想的更多

玻璃+金属的机身外壳设计,到底不好在哪里?很显然它最大的缺点,就在于“不耐摔”。

一方面,尽管最近几年总能见到上游厂商声称,它们搞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新款特种玻璃,但现实却是各种最新款、定位最旗舰的机型“首摔”的消息,几乎从来就没有减少。

而且根据一些第三方研究机构的实验结果表明,这类特种玻璃的“耐磨性”和“耐摔性”似乎还存在本质上的矛盾。所以也导致用户在很多时候要么必须忍受屏幕上的划痕,要么就必须时刻小心不将手机跌落。同时这也使得一些采用了“最新型”特种玻璃的机型,会出现虽然更耐磨、但也更容易摔碎的尴尬局面。

另一方面,即便如今的特种玻璃和金属边框,总体来说已经有着不算差的整体强度,但它们的材质特性也决定了,所有的划痕、跌落的变形痕迹都会几乎永久性地保留下来,并且难以被轻易去除。

这也就意味着哪怕你的手机真的很牢固、真的用了加厚的夹胶玻璃(确实有机型这样做),并且还配备了强化过的合金中框,但只要在日常使用中稍微不小心,那么机身上就很有可能会留下永久的、难看的瑕疵。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不仅会影响心情,还会对手感、整机防尘耐水性能,以及未来的残值造成负面影响。

最后,特种玻璃+金属的材质还会带来成本方面的负面影响,它不仅会提升手机的售价,同时也会增加手机摔碎、摔伤之后的维修成本。

玻璃机身为何大行其道?其实是商业因素压倒了技术

既然玻璃+金属材质的机身外壳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可为什么现在手机行业还那么喜欢使用,甚至许多厂商还不惜花大价钱去不断研发、改进新的玻璃材质方案(并使得它越来越贵)呢?

其实从整个手机行业的发展历程来看,玻璃相比于塑料(以及纯金属)材质的外壳,确实是一种相对更“新”的方案。在消费者已经连续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果是从“大哥大”时代就开始用手机的话)见惯了塑料外壳的手机后,自然会觉得玻璃有着更高级的质感和更优美的外观。

另一方面还有个更直白的原因,其实是因为玻璃材质(特别是高端机型使用的新型特种玻璃)足够贵。这就有点类似于首饰行业营销钻石的模式,其实对于首饰来说,钻石并不见得是最好看的材质,并且它也不容易加工成各种更有创意的设计,但它却足够贵,而且这种印象已经深植于大量消费者的意识中,以至于市场也养成了“它更高级”的共识。

而对于手机行业来说,当顶级旗舰机型普遍采用玻璃机身、定位相对较低的产品普遍使用塑料机身时,很自然的就传达出了“玻璃比塑料外壳更高级”的观点。

最后,也正是因为玻璃易碎、金属中框易划伤和因为磕碰而变形,所以针对这些“高级外壳”的保障和维修业务,实际上也就成为了手机厂商的一种额外收入来源。

回归塑料材质,或许是智能手机产品更好选择

说了这么多,那么对于如今的智能手机来说,如果不用玻璃、是否又有着更好的外壳材质解决方案呢?当然有。即便是抛开陶瓷这类更贵、更脆、更华而不实的方案不谈,其实“塑料”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与玻璃后盖相比,塑料材质有着更好的弹性,并且几乎不会因为日常的跌落而破碎。同时,如果在塑料基材上覆盖一些软性材质(比如素皮、凯芙拉纤维、橡胶等),那么这样的塑料外壳即便是受到磕碰,往往也很难再留下什么痕迹。

和金属中框相比,塑料中框显然更有利于信号的穿透,这也就意味着手机厂商不再需要使用复杂、且难看的注塑天线,产品的制造难度和生产成本可以大幅降低,同时还能塞进更多的天线,让手机的信号变得更好。

除此之外,从外观的质感方面来说,塑料外壳也未必有许多朋友想象的那般“廉价”。在如今的工艺水平下,塑料外壳其实已经可以做到相当接近玻璃的质感,而且塑料材质本身还可以作为“基材”,再在上面覆盖各种其他材质,来提升外观上的“档次感”。

其中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大家现在已经可以大量见到,各种素皮、木质或竹质的手机外壳。它们本质上其实用的就是塑料基底,然而又有谁会觉得,这些机型不够高端、造型不够有特色呢?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天气小常识

道路结冰

道路结冰是指降水,如雨、雪、冻雨或雾滴,碰到温度低于0°的地面而出现的积雪或结冰现象。通常包括冻结的残雪、凸凹的冰辙、雪融水或其它原因造成的道路积水在寒冷冬季形成的坚硬的冰层。

标签:

上一篇:焦点速递!峥嵘十年之后,亚马逊云科技正在构建AI新时代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