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阴雨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连阴雨指连续3一5天以上的阴雨天气现象(中间可以有短暂的日照时间)。连阴雨天气的日降水量可以是小雨、中雨,也可以是大雨或暴雨。不同地区对连阴雨有不同的定义,一般要求雨量达到一定值才称为连阴雨。例如,定义连续≥5天、日降水量≥0.1 mm、过程总降水量≥30 mm为一个连阴雨过程。连阴雨主要危害农作物:在农作物生长发育期间,连阴雨天气使空气和土壤长期潮湿,日照严重不足,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在农作物成熟收获期,连阴雨可造成果实发芽霉烂,导致农作物减产。
连阴雨天气的出现主要受天气系统季节性分布的影响,但其对农业造成的危害则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密不可分,因此连阴雨的时空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与地域性。中国初春或深秋时节接连几天甚至经月阴雨连绵、阳光寡照的寒冷天气。又称低温连阴雨。连阴雨同春末发生于华南的前汛期降水和初夏发生于江淮流域的梅雨不同。后两者虽在现象上也可称连阴雨,但温度、湿度较高,雨量较大;而前者的主要特点是温度低、日照少、雨量并不大。连阴雨的灾害,主要在低温方面。初春连阴雨,往往出现在水稻播种育秧时节,易造成大面积烂秧现象;秋季连阴雨如出现较早,会影响晚稻等农作物的收成。春季连阴雨主要出现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影响春播和夏收作物生长发育;初夏连阴雨主要出现在长江流域一年一度的梅雨季节;秋季连阴雨主要出现在中国西部地区,形成“华西秋雨”。
中国常见的连阴雨有:南方稻区春季连阴雨,长江流域初夏梅雨季节的连阴雨,北方地区盛夏连阴雨,西北地区东部、长江中下游、西南地区秋季连阴雨,中东部地区冬季连阴雨(雪)等。
连阴雨对秋种有哪些影响?
持续的连阴雨可以造成连续低温冷害和洪涝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危害。连阴雨四季都可能出现,不同季节的连阴雨对农业造成的影响不同,其中以春、秋两季的连阴雨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那么连阴雨对秋种有哪些影响?
收获期是决定作物能否丰收的关键阶段,此时若出现连阴雨往往会导致大范围的失收,造成丰产不丰收的局面。收获期连阴雨主要发生在春末夏初的麦收季节和秋季玉米、棉花等作物的收获季节,其中最为典型的是麦收烂场雨和华西秋雨。
烂场雨的发生与小麦成熟期及雨季早晚有关,烂场雨天气形成的原因是大气环流形势转换,雨季到来,北方冷空气补充南下,与南方暖湿气流交绥,双方势均力敌,形成覆盖宽广、移动缓慢的云雨带,从而出现大范围的连阴雨或大暴雨天气。由于正值小麦成熟收获时期,往往造成很大损失,轻者减产1~2成,重则减产3~5成。黄淮地区小麦烂场雨多发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过程降水量50mm以上,0.1mm以上的雨日5天以上的连阴雨一般5年一遇。长江流域夏收期一般年份多处于梅雨期到来之前的相对少雨期,小麦收获基本能正常进行。但此期气候年际间差异大,遇到副热带高压偏强、梅汛期偏早年份,使收获期与早梅雨相遇,也会导致烂场雨的发生。江淮地区“烂场雨”出现的几率平均约10年2遇,但20世纪90年代有加重趋势,1991,1994,1996和1998年均出现过“烂麦场”,最严重的是1991年,整个小麦收获期与连续阴雨基本同步,导致夏熟作物严重减产,且品质下降。小麦收获期连阴雨或潮湿天气,会造成小麦穗上发芽,诱发小麦赤霉病、锈病等;连阴雨天气还会影响小麦的收获进度,造成收割脱粒困难,使子粒受潮,增加呼吸消耗,使千粒重及产量都大幅下降。
华西秋雨是由于每年9-10月大气环流由夏半年向冬半年转变,频繁南下的冷空气与停滞在我国西部地区的暖湿空气相遇,使锋面活动加剧,从而产生较长时间的阴雨,使得我国西部地区形成特有的秋季多雨的天气现象。华西秋雨影响的主要区域为渭水流域、汉水流域、四川盆地的东部和南部,范围包括甘肃东部和南部、陕西关中和陕西南部、重庆、四川和贵州大部、湖北和湖南西部、云南东北部,其中出现几率最大的地区为四川盆地和贵州大部。华西秋雨的特点是以绵绵细雨为主,雨日虽多,但雨量却不大。华西秋雨的年际变化较大,有的年份不明显,有的年份则阴雨连绵,持续时间长达1个月之久,对秋收作物成熟及秋收秋种等农事活动影响较大。长时间的阴雨寡照对玉米、水稻、棉花的收晒均会产生不良影响。一般来说,连阴雨过程越长,对农作物的危害越大。华西秋雨对中稻、玉米、再生稻等作物成熟收获影响较大,使作物收后无法晾晒,致使子粒发芽、霉变,造成丰产不丰收的局面。华西秋雨使棉铃吐絮不畅,引起棉花烂桃、落铃,导致大幅度减产。冯佩芝等以8月下旬至11月上旬连续3天或其以上日降水量大于0.1mm的天数作为连阴雨过程,对1961-1980年的华西秋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0年中20世纪60年代是华西秋雨的多发期,1961-1968年连续7年中仅有1963年偏轻;其次为20世纪50年代前期和70年代中期。进入21世纪以来,华西秋雨较为频繁,且强度较大。2003和2005年出现了明显的华西秋雨,连阴雨期间的降水量较大,黄河流域和渭水流域先后发生秋汛,导致部分地区秋收作物大幅度减产。2007年从9月26日到10月14日,西北地区中东部、华北中南部、黄淮北部及西南地区东部等地出现了持续阴雨天气,其中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中南部、山东中北部、四川东北部的降水量普遍在50mm以上,比常年同期普遍偏多2~5倍,降水日数达7~17天,使上述地区夏玉米、马铃薯等秋作物无法及时收获,玉米子粒发生霉变、发芽;马铃薯块茎腐烂;棉花无法正常采摘,出现烂铃,品质和产量都有所下降。
此外,江南和华南11月份的连阴雨天气,会造成晚稻不能及时收获、晾晒,造成子粒发芽霉变,影响产量。如2000年11月江南和华南东部部分地区出现了连续10天的连阴雨天气,影响了部分地区晚稻的收割进度,未收割的晚稻出现稻穗发芽、倒伏,已收割的晚稻未晒干而霉变。